有一个问题,是许多子女都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会喋喋不休,而且还会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科学家发现,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其实说起来,也算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关爱吧,只是有的时候,这样的话,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厌恶。
好不容易到了上幼儿园的日子,小柯却是一脸的不甘心,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能和她在一起,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天比一天大。小柯是个很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妈妈,从小到大,她都是一个人在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她有些失望。
孩子在上幼儿园不久,便结交了一些新的同学,经常与妈妈闲聊,也会向妈妈讲述一些学校中的趣事。小柯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行为,很是担心,也很是耐心的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同学相处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
等儿子上了小学,小柯就像以前一样,每天都会对着儿子说上两句话。可是,小柯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她的孩子却改变了,他比以前更有主见,也更有主见。有一次,小柯照例给儿子讲了一些在学校里要注意的东西,要和哪些人打交道,儿子突然打断小柯的话,说道:“别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她头一次,头一次,她打断了小柯的话,她开始变得急躁起来,不想再听她妈妈的唠叨。那么,为什麽小孩渐渐地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恶?这就是过度的影响。
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说的是一旦某种刺激的时间过长,将会引起人心理的极度不耐烦。就像父母的唠叨,一旦时间太久了,就会让孩子的心里非常的不舒服。
超限效应对孩子的影响:
1、变得叛逆
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自己的父母唠叨,那么他一定会很难受,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一种被迫,必须要去听的感觉。当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和家长争辩,不再喋喋不休。
尤其是有些家长的唠叨。一遍又一遍的废话,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折磨,一种折磨。一开始,因为对父母的尊敬,孩子们都很听话,没有反驳。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在不断的挑衅,到最后,孩子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反抗了。
2、不爱和父母聊天
父母的唠叨其实是一种比较强势的聊天方式,在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下,自己自顾自的说话,也不管孩子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反正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根据相关媒体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孩子最不喜欢父母的行为就是父母的唠叨。正是因为讨厌父母的唠叨,所以孩子们才会变得叛逆,不爱和父母聊天,担心只要一聊天父母就又会说个没完没了。
父母该如何避免超限效应,做不唠叨的父母:
1、转移注意力
父母不要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孩子的身上,千万不要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认为自己就应该一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的过度关心,对孩子也好,对自己也好,那都是一种负担。孩子不需要父母过多的关心,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父母也会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问题,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帮助孩子纠正。
尝试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寻找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做,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样既是对自己好,同时也是对孩子好。
2、谈话前思考好目的,控制好时间
很多企业的员工,都不太喜欢高层的会议,主要是因为一些高层的会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目的。家长的喋喋不休,也是一次漫无目的的“开会”,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想要提醒、引导的时候,就要想好这次谈话的目标、内容、时机。
在演讲中,前面的几分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些演讲的初级人员他们会把最宝贵的开场时间用来说一些和听众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一长段的自我介绍。有一些高手,他们一开始的时候会先说一个故事,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再慢慢的引入到本次演讲的核心来。
虽说与孩子的交流不是演讲,但是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就是和孩子聊天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围绕着目的来展开对话。
3、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其实前面已经讲得非常好了,孩子也知道自己错了,这时如果父母及时的停下来不唠叨,那么这次的谈话是相当的完美。
可偏偏有一些容易受到情绪控制的家长,就是不愿意停下来,继续说下去,结果就是把一场挺好的亲子交谈搞砸了。父母在和孩子交谈时,要学会察言观色,和懂得尊重。当孩子已经有点听不进去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的控制住自己不说话,然后结束这次的谈话。
过于唠叨,大多时候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大部分的父母还是清楚的,既然清楚的知道唠叨是不好的,那么家长们记住一定要控制好来。